陳進軒文學生涯暨《運河灣》系列長篇小說研討會召開
3月28日,鄆城縣文聯隆重舉辦《運河灣》(2023年1月山東文藝出版社)作品研討會。143萬字的四卷本長篇小說《運河灣》,是鄆城作家陳進軒傾心創作的長篇巨著,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本真文學作品,一經推出,便獲得讀者的好評。
《運河灣》以清末侯家先人巧取官地為起始背景,以抗戰勝利地方政權建立為止。全書以官地的命運為轉承軸心,通過豐厚凝重的歷史積淀,鮮明獨特的地域風情,以及人物性格命運的起伏迭宕,勾勒出一幅蕩氣回腸的人物群像。尤其是主人公馬二梭短暫的命運結局,突顯運河灣人集家國、忠勇、信義、擔當于一身的民族悲壯性,以及歷史積因的成敗復雜性。短暫的生命走到了盡頭,是性情使然,也是歷史的必然。全書鋪展的是運河灣半個世紀的歷史風情,彰顯的是鮮活獨特的人物性格凝聚點,具有強烈的震撼性的故事張力和愛憎分明的社會正義價值取向,其悲壯、激情、豪邁、堅韌,構成全書的人文基調。中國協會副主席張煒先生對《運河灣》的評價是“緊扣時代心弦的力作”,著名作家趙德發先生則以“宏篇巨制,史詩品格”定位此作。
與會者一致認為,只有根植腳下豐厚文化積淀的土地,才能勾畫出如此厚重的文學作品,只有肩負道義擔當,才能拉開這樣波瀾壯闊又風詭云譎的歷史畫卷,只有把全部的情感附著在人物身上,才能讓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信仰使命中復死復生,只有對這片土地懷著大愛的作家,才能賦本真于文學,同時賦文學于本真。這既是作家的功力,更是作家的使命。只有大功力,才能承擔大使命,只有大擔當,才能創作大作品,二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
回顧陳進軒先生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,他始終堅守自己的本真文學意識,以及生命與文學共榮枯的道義精神,摒棄浮華,排斥虛偽,彰顯的是當代文學、當代作家的歷史使命感。
研討會由鄆城縣作協主席盧明主持,縣文聯主席許蘭豪到會講話。近二十余位作家、學者出席研討會,就該書的文學價值、人物塑造、思想資源、藝術高度等展開了深入研討。(魏忠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