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璋:讀《生命深處》|向陽而生 逐光而行
這些日子開始品閱楊彩云老師的《生命深處》,拿起來就很難放下,沉浸在書中的每個情節,最后伴著淚水和微笑讀完。感嘆書中如此真實的人情人性,看著端木槿一次次被命運戲謔而心痛落淚,看到她每次重新站起來并面露堅毅而激動不已。主人公頑強、自力更生、逆流而上的奮斗精神,展現了生命深處的力量,是生命深處的動力和源泉,是追求生命價值的不懈努力,讓人振奮,它讓我們看到,生命能夠如此精彩,如此可貴。
敬佩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,每個場景的撰寫都猶如身臨其境,每個人物的塑造都如此栩栩如生,煌煌百萬言,更像是作者用心血構建出的一座恢弘壯麗的藝術宮殿,讀來蕩氣回腸,不絕于耳。敬佩作者對人性敏銳的觀察力、洞察力、感受力,讓我們看到人生的凄苦、麻木、無知和生命的絕望,看到人性的溫暖、頑強和倔強,看到有血有肉的人們在跌倒和爬起中向陽而生,看到鮮活的生命在尋求生命價值時的頭破血流和傷痕累累。令我們陷入沉思,去更深刻地理解和發現自我。
這部巨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楊老師自己生命的寫照,是楊老師作為共和國同齡一代人的縮影,展現了他們面對坎坷和苦難而又不拋棄不放棄、與命運抗爭的精神。作為一部高清晰的社會鏡像,它反映了我國七十余年的社會變遷,描繪了城鄉民間的風土人情。通過這部巨作,我們可以去深入了解歷史的真相,去挖掘社會基層的苦楚,去探討真實的人性。說到這里,又不得不佩服作者對歷史和社會深層次的把握和洞察,其將對社會的理解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相結合,向我們展示了多層次多維度社會最真實的寫照,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浩瀚壯闊的歷史篇章。
仔細品來,書中讓我感觸頗深的有幾個方面。
一是關于生命的價值和追求。書中講述了端木槿從飽受生活磨難到追求生命價值實現的過程,這一過程是如此的曲折回環,主人公遭受的每次創傷、每次掙扎,無不撕心裂肺、感同身受。
時隔六年,端木槿獲知鳳鳴中學即將成立高中部,立馬回程參加“筆審”;當大學重新招生并要求有三年的工農兵經驗時,端木槿毅然決然輟學去鳳北大隊,作為社員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;她拼盡全力、認真工作和學習,從材料員到毛選經驗交流會的第一次公開演講,再到第五生產小隊婦女隊長,她在努力進步,努力向陽而生;當大專院校招生要求文化考核,她第一次坐上了考場,但“反潮流白卷英雄”上了大學而她落了榜;每年都報名,卻因徐光和張進軍的個人恩怨,始終被卡在了門外;在大專限齡25歲的最后一年,因為被臨時掉包而悲痛欲絕,差點凍死在雪中,“她的心在天地間悲鳴”;絕望之余,她把自己隨便嫁給了小農和市儈的結合體馬向東,妊娠期間因為勞累和抑郁造成子宮癲癇,差點命喪黃泉;后來被失敗的婚姻折磨的體無完膚后選擇了服藥自殺;三度鬼門關并沒有讓她就此放棄生命的價值,她終于振作起來開始學醫,研讀醫術,從赤腳醫生到被宣傳上報刊,從齊魯醫學院的入學通知書到中醫院的頂梁柱,從抗洪抗災無數個舍命日夜到升任政協副主席,救死扶傷成了她一生的追求和使命,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光,她仍然忍著病痛書寫“關于腎病綜合征的論述”。
人的生命應該是有價值的,再苦再難也要實現它。作者把這種人生的信念賦予端木槿,成為端木槿注入骨髓的靈魂和奮斗不止的力量。
我們生命的價值是什么,我們的理想是什么?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磨難,但我們最不應缺乏的是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。生命深處,就像一棵挺拔的大樹,它的根扎得越深,越是經得起生命的考驗,越是能夠枝繁葉茂,為他人遮風擋雨!
書中多處出現保爾柯察金的那句話:人最寶貴的是生命,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。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: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,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,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。它告訴我們:每個人都應該去追尋生命的意義,去實現生命的價值。
二是關于人性。書中極具特色的一點是深刻挖掘了人性的善與惡、美與丑。一方面是人性的無知和麻木,另一方面是人性的溫暖與善良,兩種人性產生了鮮明的對比,讓人感受如此之真切。
馮大娘在端木槿的精心照顧下生活了數年,卻因為兒子一句話讓端木槿再次流離失所,她心中執著于老一代婦人的信念,“我得聽我兒的”。端木路為了一己私欲,一次次拋妻棄子,成立了三個家庭,十一個子女悉數失去了父愛,因他承受了世俗的冷眼和過多的苦楚。人性的無知、道德的麻木讓人可悲可嘆,卻很難改變。
書中,又可見多個溫暖的舉措、溫馨的場面。善良木訥的余細毛,是他在關鍵時候放開了端木槿,去過另一種生活;素未蒙面的徐德鄰老師,鼓勵端木槿逃離“童養媳”的命運,從物質和精神上支持她去學習和實現理想;憨厚老實的劉家阿哥僅憑一面之緣,就掏出了全部積蓄;還有李印堂老師,班主任劉老師,教導主任祝老師,三姑母家的大表哥,是人性的善讓他們對端木槿慷慨解囊、傾力相助,他們就像流入端木槿干涸心中的一股股暖流,讓她在坎坷的人生中感受到人性的溫暖,得以繼續奮斗。
三是關于親情、友情和愛情。書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如此生動,對人物的性格塑造、對人物間的情感關系處理的非常成功,讓我們深陷各種感情的漩渦,久久不能自拔。
親情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、割不斷的情感。事故、愛財的蘇桂英,為了讓孩子們吃上真正的大米飯,去當鋪當掉了自己最好的蘇州錦繡衣服;端木路死后,兩個弟弟請端木槿回“家”,“家里有屋子,回家來住吧。”“那一頁翻過去了,咱們才是親人。”姐弟們終于修好,畢竟血濃于水。親情是生命中最長久的情感,它不需要精心呵護,但要懂得相互理解與寬容。
相較于親情,友情更像是“無緣之慈悲”,無緣即無條件之意,是后天形成的一種無條件的幫助和給予。秦越、王鳳華、端木槿,雖然三個人的出身、性格、追求相差如此之大,但一輩子的相互支持和幫助著實讓人羨慕。秦越自己賺十八塊零五毛,愿意每月給端木槿八塊;每次端木槿走投無路,都是她們拿出全部家當,三個人就像穿一條褲子,不分彼此,相互支撐。朋友,在你最寒冷的時候給你送來溫暖,在你最頹廢的時候給你勇氣。人生難得一知己,愿我們每個人都有三兩個好友。
書中的愛情,最炙熱的是曲峰與端木槿的生死別離。兩個人相愛了很久,卻迫于社會的言論將愛藏匿,在那個年代,端木槿用八年時間終于沖破了婚姻的枷鎖,本以為可以迎來愛情的新生,但迎來的確是愛人援藏歸來的“烈士”稱號。王鳳華與洪志剛的愛情,是那個年代異地戀的代表,兩個人為了各自追求的事業和理想而聚少離多,在王鳳華開始考慮隨軍的時候,洪志剛在部隊殉職,自此陰陽兩隔。愛情,是美好令人神往的,除了生死相隨,更多的是精神的共鳴,思想的合一。
除了上述,書中還有諸多讓我感動、感嘆的情節,不能一一贅述。
深深感嘆作者用她敏銳和深邃的思想、流暢甚至富有詩意的文字,向我們展示了端木槿坎坷而奮斗的一生。端木槿跨域艱難險阻追求生命真諦的背影可能會被歲月沖淡,她經歷的痛苦和掙扎也終將被人們遺忘。但是,她沖破牢籠、挑戰命運時發出的悲切怒吼,著實喚醒了諸多曾經睡去的靈魂。
作者通過這本書在探索和揭示人的生命深處的奧秘,期望為迷茫無助的人們樹起一座長明燈塔,指引他們前進的道路。
我想說,她做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