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繁軻:書信體長篇力作《何以孔子》
書名:《何以孔子》
作者: 孔繁軻
出版社: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友誼出版社
標準書號:ISBN 978-7-5516-2311-7
字數:250千字
版次:2022 年 9 月第 1 版 印次:2023 年 1 月第 2 次印刷
中國版本圖書館 CIP 數據核字 (2022) 第 164634 號
定價:89.00 元
作品簡介:
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孔子。世間關于孔子的話題見仁見智,研究孔子的著作汗牛充棟,傳記類作品屢見不鮮。但是,以孔氏后裔的特殊身份刻畫孔子,并熔宏觀與微觀、哲思與故事于一爐的文學作品則少之又少。于是,《何以孔子》打破了前人的寫作窠臼,以與眾不同的方式應運而生。
本書立足于弘揚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以孔子第N代孫的獨特視角,采用祖孫書信對話的時空穿越方式,通過五十七封沉甸甸的書信,娓娓道來講故事,談天論地話哲理,回溯了孔子坎坷而豐盈、平凡卻光輝的生命歷程,平易生動地闡釋了孔子的仁愛思想、忠恕之道、君子人格,深入思考了孔子及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、當今世界的關系。本書集故事性、學術性、思辨性于一身,矯正了以往人們對孔子的思維偏見,剝落了附著在孔子身上的不實之詞,還原了身為“至圣先師”的孔子,呈現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,回答了“何以孔子”的歷史之問、當代之問、未來之問。
作者簡介:
孔繁軻,男,漢族,1963年9出生,山東菏澤人(祖籍山東曲阜,孔子第七十四代孫),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、一級巡視員,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。
在《人民日報》《光明日報》《學習時報》等報刊發表文章百余篇,策劃主編《中國共產黨道路創新史》《中國共產黨文化創新史》《新編哲學社會科學簡明手冊》《6句話讀懂傳統文化》《“兩創”的“曲阜模式”》等著作二十余部,策劃制作《永恒》《沂蒙精神與群眾路線》等多部電視理論專題片,創作出版長篇小說《圓寂》《逆悟》等文學作品。
專家評論:
《何以孔子》一書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視察曲阜發表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而結出的碩果。該書的亮點所在,就是在深入研究、準確把握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基礎上,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傳播方式進行了大膽探索創新,即采用跨越時空的書信交流方式,創造了介紹孔子和挖掘孔子思想的新形式新載體,在推動文化“兩創”,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增強文化自信自強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。
——陳來(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,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、教授)
《何以孔子》一書讓人眼前一亮,繁軻同志多年從事思想理論工作,在儒學研究領域修養深厚,全書行文既生動有趣,又很好地傳播了儒學知識,故而使本書新穎而且耐讀,使孔子的偉岸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。這部佳作堪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“兩創”的代表作,對于幫助廣大讀者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、推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——王杰(中共中央黨校(國家行政學院)哲學部教授,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)
《何以孔子》一書可讀性極強,作者大膽采用了自帶“私密性”的書信體行文,而其孔氏后裔的特殊身份,亦為其與孔子的隔空對話增添了一分“名正言順”的合理性,使作者的請教與孔子的回復易讓讀者進入書中設定的話語情境。本書融入先秦其他學派對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討論,采用多種文獻記載,讓讀者在深入理解孔子與儒學的同時,亦了解了其他學派的相關思想,極大地拓展了讀者的視野。
——干春松(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、教授)
《何以孔子》一書是優秀傳統文化“兩創”的代表作,容攝了孔子研究和孔氏家族情感。以祖孫“家書”往來的方式,帶給讀者融入式的閱讀體驗。該書既有孔子的生平事跡,又有儒學的傳承發展,既有中國歷史上弘揚儒家文化的高峰,又有儒學遭遇困境時的窘迫,既有孔氏家族的輝煌時刻,也有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低潮時期。該書弘揚孔氏家風,傳承中華優秀文化,不忘本來,面向未來,一改以往研究傳播孔子及思想的寫作風格,堪稱匠心之作。
——孔德立(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、孔子第77代孫)
《何以孔子》一書,通過五十七封書信,實現了縱貫兩千五百多年的跨時空對話,讀者能從中強烈地感受到作者作為孔子第七十四代孫的驕傲與自豪。閱讀本書,可以感受現代世界的繁華與上古時代的古樸,領悟到先人的智慧和后來者的繼承創新,同時體驗到先人對后人的殷殷之情和后人對先人的拳拳之心。該書兼具獨到的表達方式、豐富厚重的思想內涵與考究精良的裝幀設計,是一部用心良苦、實屬難得的好書。
——董保生(學習出版社社長)
《何以孔子》超出想象,令人耳目一新??鬃颖旧韼в锌鐣r空的特點,作者感情真摯深厚飽滿,文筆流利酣暢,讓人讀來愛不釋手。作者力圖回答的,不僅是“何以孔子”,也是“何以儒學”的問題,書中對許多問題的探討和回答帶有歸納和集成的味道,這使得《何以孔子》一書在具有大眾普及性的同時,亦不失學術著作的準確性和嚴謹性。
——王學典(全國政協常委,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、《文史哲》雜志主編)
《何以孔子》一書的引人入勝之處,體現在體例、論述、表達等各個方面。作為孔氏后人寫孔子的書信體開山力作,形式新穎,別具一格。中華文化“兩創”,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與傳統文化研究工作者共同發力、一起推動。該書堪稱文化“兩創”的可喜成果,它回答的不只是一個歷史之問,更是一個時代之問、未來之問。
——商志曉(山東省高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,山東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)
《何以孔子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,一方面視野宏闊,思考深邃,見解獨到,學術價值不容小覷;另一方面,形式新穎,文筆流暢,裝幀精美,給人們帶來閱讀的收獲感和審美愉悅。
——楊金衛(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、副院長)
《何以孔子》書名大氣,很有吸引力,是研究傳播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成功之作。本書立意高、視野寬,告知讀者孔子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,讓人們了解中華文明的長度、廣度與深度。作者作為孔子后裔,書寫方式特殊,書中以第N代孫的身份向“老祖”叩問,并代孔子立言,從而增進了所有孔氏后人的凝聚力與親切感。
——楊朝明(孔子研究院原院長,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)
《何以孔子》以新穎獨特的形式,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“兩創”蹚出了一條新路,集考辨、哲思與文采于一身,讀來既“可愛”又“可信”。作者作為孔氏子孫,采取文學的手法,運用深入淺出的文字,將傳承儒學的責任使命感寫了出來,讓讀者明白當今時代為何需要孔子及儒家思想,向大眾展示了今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應有的態度。
——譚好哲(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主任、教授)
《何以孔子》一書,頗具歷史的厚度、文學的溫度,所采用的書信體創作形式,在文體學上呈現出中西合璧的鮮明特色。本書的意義在于,一方面對儒家治國理政思想進行了精要的闡釋,另一方面,又在精準揭示中國從古至今執政理念的同時,生動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。
———鄭杰文(山東大學教授、“全球漢籍合璧工程”首席專家)
《何以孔子》的獨特之處,在于根植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“誠”心正意。“誠”心正意的指向是“樂”。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樂生的文化,人的一生就是立“誠”的一生,就是問道修行?!逗我钥鬃印肥切叛鲋畷?,體現了作者的志趣所在,有 “不觸及靈魂不動筆”的意味。
——孫書文(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,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、教授)
《何以孔子》一書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高超的創作能力,既顯淵博又見妙趣,是儒家思想現代話語的靈活表達,意涵深遠,語言曉暢,雅俗共賞。本書涉及祖孫書信交流的許多話題,設置較為合理,思想把握十分精準,呈現出事理融通的特色。
——涂可國(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院原院長、二級研究員,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)
《何以孔子》一書作為文化“兩創”的優秀成果,出版之前他便已經拜讀,感到作者作為孔子第七十四代孫,在用特別的禮敬方式識孔子、寫孔子,態度特別真誠,十分難得。該書注重聚焦問題、直面問題、回答問題,而這些問題,大多是人們普遍關注、感興趣的問題,對此,作者寫得生動有趣,發人深思。
——顏炳罡(曲阜師范大學特聘教授、鄉村儒學研究院院長,山東大學教授)